1、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2、一,我国遥感(测绘)卫星以及地面站建设总体情况 1999年10月14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随后,我国遥感卫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成功发射。
3、我国的遥感技术起步较晚,系统的遥感技术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是引进原苏联常规航空摄影技术,进行了大面积航空摄影,并开始航测成图和航空像片的综合利用(主要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和资源开发)。
4、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
1、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随遥感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其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的遥感波段开发与遥感器的研制。前者如毫米波段、激光雷达和紫外波段的开发利用。后者主要对可见光,尤其红外波段的高分辨力、窄波段的遥感器的研制。
2、遥感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宇宙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为地球系统科学提供了对地观测的全新资料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3、遥感地质学作为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其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学的电磁辐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基础之上的;而技术方法则是建立在“多”技术基础之上的。
4、由于研究的深入和专门化还有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铀矿地质学等。此外,同位素地质学、数学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已经成为新兴的地质学分科。研究地质学的方法与手段。分支学科:同位素地质学、数学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实验地质学等。综合性研究。
5、、《遥感地质学》以及《自然灾害学》等六门课程,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他的教学受到了高度评价,教学效果显著。在学术研究方面,张旺生先生是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地质科学人才,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
2、遥感卫星可以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如地震、火山活动、土砂灾害等。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后,国家共调集国内外18颗遥感卫星,对地震灾区紧急成像,获取鲁甸地震区域卫星影像数据近百景,为抗震救灾发挥了巨大作用。资源普查。
3、遥感的用处主要是获取地物的影像信息,对地物进行监测。就像照相一样,只不过遥感相当于在很高的地方(飞机或卫星上)拍摄地球的照片罢了。应用的领域就很多了,主要是宏观规划领域,比如:林业、地质、国土资源部门、城市规划、交通部门、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军事部门。
Copyright © 2023-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